

7月,國內商用車市場終于打了翻身仗,實現同比四成以上的大幅增長。如果再加上商用車銷量已連續增速走高,無疑讓從去年7月開始就懸在商用車行業頭上的寒冰開始融化。在立秋剛過之時,商用車市場終于迎來熬過冬天的跡象。
于是乎,歡歌笑語的有之,運籌帷幄的有之,展望未來的有之。在一片欣欣向榮的美好景象里,在大家伙兒都擼起袖子準備大干一場的時候,筆者卻突然憶起這么一件事情:去年冬天,由于看不到市場復蘇的希望,有位重卡經銷商辭退了部分工人,以便降低成本。然而,今年突如其來的銷售小高潮,打亂了他預定的節奏,也帶來了銷出去車卻無足夠維修工提供服務的尷尬。
誠然,中國不缺人,掛個告示廣而告之一下,很快就能招來技工甚至是熟練工來彌補這個缺憾。然而,在裁員與招工之間徘徊,真是行業淡旺季的必備表現嗎?或者說,一個沒有耐性和信心的經銷體系,真的能在寒冬過后的春天深耕、夏日勤作,靜待金秋收獲?倘若在這期間,寒風再次突襲呢?
坦率地講,這遠非經銷商體系需要獨立面對的難題。環視全球,以裁員應對危機早成妙招,我們不能為此而苛求國內企業。但是,我們要看到國內商用車銷售體系原本就處于一種看似有序,實則混亂的狀態中,而維修保養更是秉承著農村包圍城市的戰略良莠不齊地展開著暗戰。
在這樣的市場環境里,在寒冬熬過去比在收獲季拼命賣車更為重要。在淡季堅守不住的經銷商和企業,不僅丟了信念,也寒了客戶的心。而歸根結底,這源于那種無規劃尤其是無長期規劃的發展態勢。
再者,以往沸沸騰騰的商用車媒體圈,今年足夠冷靜,這可以理解為媒體風格在轉變,也可以理解為行業熱鬧事兒太少了,可跟風、可炒作的太少了。與去年、前年的情形相比,與品宣活動層出不窮、各企業費盡心思找差異化品牌定位的盛況相比,今年的商用車行業也著實冷清了點兒。
這不禁令人生疑,疑點恰在商用車到底需不需要品牌建設?需要,斷斷續續淺嘗輒止絕非理想做法;不需要,各企業還折騰個什么勁兒呢?
可以說,在口碑傳播的威力遠大于品牌效應所能發揮的作用時,品牌是弱勢的。這就是國內商用車市場的特點之一。基于此,我們很難說商用車企業應以何種心態去經營品牌,惟一能肯定的只有商用車企業確實需要品牌。這種需求,在市場利好時還好說,一旦陷入低谷,就或多或少地被弱化了。
諸如此類的疑問還有很多,正是這些看上去有些雞蛋里挑骨頭的疑問,讓剛擺脫陰影的商用車市場帶給筆者的喜悅少了幾分。也許,商用車銷量的冬天已然過去,而商用車行業的冬天,還在若即若離地縈繞在周邊。